作者:周书欣 时间:1980-01-01 点击数:
周书欣
摘要(Abstract):
在沉积演化旋回中占有特别重要位置的成岩后生作用,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对近代沉积物的研究及对石油、天然气和其它与沉积岩有关的成矿作用的研究,发现许多矿产的形成与成岩后生作用阶段的物质运动密切相关,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甚至提出了“成岩矿产”的概念和沉积期后分异作用的理论,更加显示了成岩后生作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周书欣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М.С.什维佐夫,1954:《沉积岩石学》,中译本1955年地质出版社。
[2] Λ.Б.鲁欣,Н.瓦索耶维奇,1958:《沉积岩概论》,中译本1974年燃化工业出版社出版,P.75--95。
[3] 燃化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1973:“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燃化科技资料》,1973年,20期,第一、二章。
[4] D.H.威尔特,1974:“石油勘探和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勘探与开发》,1978年,增刊,P.71--85。
[5] (日)田口雄一,1975:“现代石油成因说-成岩作用后期成因说”,《石油勘探与开发》,1978年,增刊,P.35--45。
[6] A.E.福斯科罗斯等,1976:“利用粘土矿物及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评价页岩的成岩程度和生油能力”,《国外石油勘探开发参考资料》,胜利油田情报组,1977年12月,P.23--43。
[7] (日)青柳宏一,1977:“石油在成岩作用下的初次运移”,《石油科技情报》,辽河石油局,1978年,1期,P.6--22。
[8] 成都地质学院,1977:《岩相古地理参考资料》上册,贵州八普勘探大队刻印,P.4. 1--447。
[9] 邢顺全,1978:《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孔隙度的影响》,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1978年10月科研报告,P.17--35。
[10] 刘平略,1978:《松辽盆地粘土矿物成岩后生阶段与有利生油期的关系》,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1978年12月科研报告。
[11] (日)浅川忠,1978:“泥质岩-碳酸盐岩沉积阶段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压实特征之间的关系”,《石油地质实验》,1978年,4期,P.1--22。
[12] B.P.蒂索,1978:“石油查勘中生油层特点的研究”,《石油地质实验》,1978年,4期,P.23--39。
[13] 王行信,1979:“松辽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纵向演变与有机质作用的关系”,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1979年科研报告。
[14]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教研室,1979:《泥岩压实、异常压力和成岩作用译文集》。
[15] J. G. Maxwell, 1964: "Influence of Depth, Temperature, and Geologic Age on Porosity of Quartzose Sandstons",《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V. 48, No. 5, p. 697--709.
[16] W. D. Keller, 1970: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Clay Minerals",《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V. 40, No. 3, P. 788--854.
[17] Robin G. C. Bathurst, 1971:《Carbonate Sediments and Their Diagenesis》(中译本197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8] H. Blatt, G. V. Middleton, R. C. Murray, 1972:《Origin of Sedimentary Rocks》(中译本197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9] F. I. plttijohn, P. E. Potten, R. s. Siever, 1972:《Sand and Sands tone》(中译本197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20] J. Connan, 1974: "Time--Temperature Reletion in Genesis",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V. 58, No. 12, P. 2516--2521.
[21] H. Fuchtbaner, 1974:《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s》1, P. 130--157, 279--337.
[22] Park and MacDiarmid, 1975:《Ore Deposits》, P. 391--418.
[23] F. J. Pettijohn, 1975:《Sedimentary Rocks》, P. 238--250, 275--278, 365--372.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