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建慧,周书欣 时间:1981-01-01 点击数:
夏建慧,周书欣
1: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2:大庆石油学院
摘要(Abstract):
本文根据松辽盆地杏井资料,研究了烃类成分在青一段生油层下部和扶余油层顶部的变化规律,发现青一段下部生油层氯仿抽提物中的重质成分(如芳香烃、非烃)随着往扶余油层的靠近,其含量渐趋增高,而轻组分(如饱和烃)则逐渐减少,当进入扶余油层后,上述变化则正好相反。与法国资料对比,说明松辽盆地青一段下部生成的油气是向下运移的。进而从理论上解释了在一定条件下油气向下运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通过对扶余油层的油气显示情况和该油层上、下生油岩的有机地化指标情况的全面分析,从而认为:扶余油层的油源主要是青一段生油层。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夏建慧,周书欣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1977、 1979:“石油地质研究报告集”。
[2] (法)M 旺当布洛克,1971:“一次运移的研究:生油层--储集层过渡带中岩样抽提物化学成分的变化”,中译文载于《石油化工科技资料》1975年第9期。
[3] 西北大学地质系,1979:“泥岩压实、异常压力和成岩作用译文集”。
[4] Robert J.Cordell,1976,1977:“How oil migrates in clastic sediments”,《World oil》,Vol.183,No.6,P.107,No.7,P.75;Vol.184,No.1,P.97,No.2,P.36。
[5] K.Magara,1978:“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pulsion of Water in oil-Phase Primary migration”,《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Vol.26,No.1,P.123-131。
[6] Hollis D.Hedberg,1980:“Thoughts on Petroleum migration”,Literature of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Petroleum Geology,Beijing,China,18-25 March 1980。
[7] Richard E.Chapman,1980:“Migration of Fluids in Sedimentary Basins:Discussion”,《AAPG》,Vol.64,No.9,P.1538-1542。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