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宁;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 时间:2012-01-01 点击数:
马宁;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摘要(Abstract):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岩石学、沉积学等特征,分析惠州凹陷2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母质输入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生烃潜力较好;恩平组河沼相煤系泥岩母质输入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生油潜力不及文昌组中深湖相泥岩;文昌组时期的表层水中浮游植物繁盛和湖底贫氧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同时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受沉积相和基准面旋回升降变化的控制,在最大湖泛面附近容易形成优质烃源岩.
关键词(KeyWords):优质烃源岩;浮游藻类;孢粉相;微量元素;惠州凹陷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097)
作者(Author):马宁;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衍景,邓健,胡桂兴.环境对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和配分型式的制约[J].地质地球化学,1996,3(3):97-105.
[2]金强.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1):1-4.
[3]Carroll A R,Bohacs K M.Lake-type controls on petroleum source rock potential in nonmarine basins[J].AAPG bulletin,2001,85(6):1033.
[4]张林晔,孔祥星,张春荣,等.济阳拗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J].地球化学,2003,32(1):35-42.
[5]郭伯举,谢家声,向凤典.珠江口盆地珠一拗陷含油气系统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1):2-9.
[6]李友川,陶维祥,孙玉梅,等.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其邻区原油分类和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9,30(6):830-834.
[7]张水昌,龚再升,梁狄刚,等.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系统地球化学-Ⅰ:油组划分、油源对比及混源油确定[J].沉积学报,2004,22(S1):15-26.
[8]傅宁,李友川,汪建蓉.惠州凹陷西区油源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15(5):23-29.
[9]程学儒,王青海.中国含气盆地的形成因素探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3,17(4):14-23.
[10]侯读杰,张善文,肖建新,等.陆相断陷湖盆优质烃源岩形成机制与成藏贡献——以济阳拗陷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11]曹瑞成,王伟明,尚教辉,等.应用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呼和湖凹陷烃源岩[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34(4):18-22.
[12]彼得斯ke,莫尔多万j M.生物标志化合物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3]吴国瑄,朱伟林,黎明碧,等.古湖缺氧条件是控制富生油凹陷形成的重要因素——来自珠江口盆地的证据[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1):3-8.
[14]Pichevin L,Bertrand P,Boussafir M,et al.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controls in a deep sea modern environ-ment:an example from Namibian slope sediments[J].Organic Geochemistry,2004,35(5):543-559.
[15]张水昌,张保民,王飞宇,等.塔里木盆地两套海相有效烃源层-Ⅰ:有机质性质,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J].自然科学进展,2001,11(3):261-268.
[16]吴国瑄,朱伟林,黄正吉,等.湖相沉积浮游藻类及有机质类型与烃源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1):105.
[17]张文正,杨华,傅锁堂,等.鄂尔多斯盆地长9_1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机制探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S1):33-38.
[18]陈践发,孙省利,刘文汇,等.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富有机质层段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中国科学:D辑,2004,34(Ⅰ):107-113.
[19]王争鸣.缺氧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J].甘肃地质学报,2003,12(2):55-58.
[20]张文正,杨华,杨奕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岩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发育环境[J].地球化学,2008,37(1):59-64.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