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广军; 时间:2012-01-01 点击数:
周广军;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
摘要(Abstract):
为研究三肇凹陷和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断裂密集带与油气分布叠合的方法,分析断裂密集带在油气成藏分布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发育35条断裂密集带,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发育9条断裂密集带;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断裂密集带对油运移的控制作用表现在2方面:(1)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为油输导断裂;(2)断裂密集带不利于油横穿其侧向运移,但可沿其侧向运移.断裂密集带对油聚集的控制作用表现在2方面:(1)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和断阶构造是油聚集的有利部位;(2)断裂密集带内部的背形构造也是油聚集的有利部位.
关键词(KeyWords):断裂密集带;油运移;油聚集;控制作用;三肇凹陷;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05007)
作者(Author):周广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霍秋立,冯子辉,付丽,等.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运移方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3):25-27.
[2]冯子辉,李景坤,要丹.朝阳沟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4,l3(4):23-26.
[3]付广,姜振学,吕延防,等.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吸附气量及其地质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4,18(4):15-18.
[4]付晓飞,平贵东,范瑞东,等.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J].沉积学报,2009,27(3):558-566.
[5]于润涛.三肇凹陷青一段油气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最小超压及其研究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34(3):11-14.
[6]吕延防,李建民,付晓飞,等.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J].地质科学,2009,44(2):525-533.
[7]孙同文,吕延防,刘宗堡,等.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6):700-707.
[8]王雅春,王胜男.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匹配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控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4):656-661.
[9]牟敦山,刘玮盈,石巍,等.运移输导形式及其对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三肇凹陷及周边地区中下部含油气组合为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34(4):1-6.
[10]迟元林,萧德铭,殷进垠.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00,74(4):371-377.
[11]付广,王有功.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为例[J].地质论评,2008,54(5):646-652.
[12]谭保祥,侯德艳,林景晔.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1):1-4,83.
[13]杨殿军,付广,张艳梅,等.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2):2792-2797.
[14]付广,雷琳.油源区内外断裂控藏作用差异性研究——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J].地质论评,2010,56(5):719-725.
[15]付广,王超.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6(5):719-725.
[16]于丹,吕延防,付晓飞,等.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对深层天然气的控制作用[J].地质评论,2010,56(2):237-245.
[17]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