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福杰;杨凤祥;田继军; 时间:2011-01-01 点击数:
姜福杰;杨凤祥;田继军;
1: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认识与勘探实际之间存在矛盾,亟需开展油气资源的重新评价.根据油藏规模序列法存在的不足,采用改进的油藏规模序列预测模型,应用最新勘探成果数据,对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油气资源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未发现油气藏89个,剩余可探明油气储量约为11 543.6×104t,是已探明地质储量的近2倍.准南已发现油气藏8个,已探明的最大油藏规模为1 732.4×104t,是预测最大油藏规模5 130.7×104t的1/3,结合构造演化及圈闭类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的勘探重点应转向规模更大、勘探难度更高的隐蔽类圈闭上.
关键词(KeyWords):准南;前陆冲断带;资源评价;油藏规模序列法;准噶尔盆地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2023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XJEDU2008S09)
作者(Author):姜福杰;杨凤祥;田继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万里皋,刘登明,侯六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增):40-46.
[2]魏国齐,贾承造,李本亮.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及其天然气勘探[J].高校地质学报,2005,11(4):552-557.
[3]刘和甫.前陆盆地类型及褶皱-冲断层样式[J].地学前缘,1995,2(3-4):59-68.
[4]姜福杰,姜振学,庞雄奇,等.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1):1-6.
[5]新疆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五):新疆油气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6]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1-7.
[7]姜福杰,姜振学,庞雄奇,等.准南前陆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7):27-30.
[8]宋岩,夏新宇,秦胜飞.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21(1):26-29.
[9]贾承造.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9-15.
[10]《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编委会.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11]徐春华,徐佑德,邱连贵,等.油气资源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海洋石油,2001,21(4):1-5.
[12]周总瑛,唐跃刚.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554-556.
[13]胡素云,田克勤,柳广弟,等.刻度区解剖方法与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研究[J].石油学报,2005,26(增):49-54.
[14]廖前进,于学敏,何咏梅,等.统计法在中-高成熟探区资源评价中的适应性研究[J].石油学报,2005,26(增):102-105.
[15]赵文智,胡素云,沈成喜,等.油气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体系[J].石油学报,2005,26(增):12-18.
[16]宋宁,王铁冠,刘东鹰,等.应用油气藏规模序列法预测金湖凹陷的油气资源[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6):692-694.
[17]唐海,朱先才.油藏规模序列法在八面河地区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18(3):79-81.
[18]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等.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东营凹陷剩余油气资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0(1):54-57,62.
[19]姜振学,庞雄奇,周心怀,等.油气资源评价的多参数约束改进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及其应用[J].海相油气地质,2009,14(3):53-59.
[20]陈涛,魏东涛,杨海波,等.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711-718.
[21]孙永河,吕延防,付晓飞,等.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断裂输导石油效率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3):430-436.
[22]刘江涛,李杰,杨景勇.准噶尔南缘前陆冲断带盖层封闭能力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1(1):12-17.
[23]高宁,赵玉珍,韩冰,等.不同类型盆地高储量丰度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储集条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3):5-8,12.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