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立含; 时间:2011-01-01 点击数:
张立含;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摘要(Abstract):
根据油藏解剖及油气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研究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油气藏类型及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气藏类型主要有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面遮挡、小型背斜、岩性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和古潜山等6种.油气成藏具有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复合圈闭、洼中隆复合圈闭、洼槽岩性圈闭、古隆起基岩潜山圈闭、反转构造圈闭等5种模式.油气成藏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表现为3方面:(1)源内反向断裂翘倾隆起、洼中隆和洼槽岩性圈闭发育区是南一段、铜钵庙组和部分南二段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2)被长期发育断裂沟通的反转构造是大磨拐河组和部分南二段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3)与南一段源岩侧接的古隆起是基岩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关键词(KeyWords):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油气藏类型;成藏模式;油气分布;控制作用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7)
作者(Author):张立含;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付广,孟庆芬,徐琴.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3):377-382.
[2]刘志宏,万传彪,任延广,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4):527-534.
[3]侯启军,冯子辉,霍秋立.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397-403.
[4]康德江,张斌迟.潜山构造运动与油气的运聚成藏——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5):767-772.
[5]付广,王有功,黄劲松.倾斜裂缝垂向封闭性演化特征研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为例[J].地质科学,2008,43(1):23-33.
[6]付晓飞,胡春明,李景伟.贝尔凹陷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08,29(3):356-362.
[7]付广,黄劲松,康德江,等.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研究——以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为例[J].石油物探,2006,45(5):459-463.
[8]付广,康德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65-169.
[9]孙永河,万军,付晓飞.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的控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316-322.
[10]陈守田,刘招君,崔凤林,等.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32(2):151-154.
[11]霍秋立,汪振英,李敏,等.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3):377-383.
[12]付广,王国民,王有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垂直裂缝垂向封闭性演化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5):913-918.
[13]康德江,庞雄奇,张云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潜山储集性能及其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2):188-194.
[14]秦雁群,邓宏文,丁寒生.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调节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9,23(5):872-879.
[15]马中振,庞雄奇,王洪武,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层控藏作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6):27-31.
[16]刘志宏,任延广,李春柏,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31(2):151-156.
[17]吴河勇,李子顺,冯子辉,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石油学报,2006,27(S1):1-6.
[18]张吉光,彭苏萍,张宝玺,等.乌尔逊—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与勘探方法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3):48-50.
[19]张文宾,陈守田,周俊宏.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6):8-11.
[20]张云峰,王磊,李晶.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古潜山裂缝发育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5):4-6.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