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颖;丁伟;吕崇福;于涛;曲广淼;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孙颖;丁伟;吕崇福;于涛;曲广淼;
1: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Abstract):
为研究三元复合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滞留问题,利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自制的4种结构十七烷基二甲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性能,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5℃,液固比为10∶1(液相与固相质量的比值),吸附时间为24h的条件下,十七烷基二甲苯磺酸盐在油砂上可达到吸附平衡;温度、电解质、碱和醇的加入以及磺酸盐的结构与质量浓度都影响其吸附性能.随着芳环向长链烷基中间移动,饱和吸附量下降;当磺酸盐质量浓度为0.4g/L时,达到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磺酸盐在油砂上的饱和吸附量下降;加入适当的电解质能够提高磺酸盐的饱和吸附量;碱的加入可增加吸附量,而醇的加入则降低吸附量.
关键词(KeyWords):十七烷基二甲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两相滴定法;大庆油砂;静态平衡吸附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5CB221300)
作者(Author):孙颖;丁伟;吕崇福;于涛;曲广淼;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宝瑜,曹绪龙,崔晓红,等.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化学剂在孤东油砂上的吸附损耗[J].油田化学,1994,11(4):336-339.
[2]侯吉瑞,康万利,吴文祥,等.石油羧酸盐在高岭土上静吸附规律的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1994,11(4):340-344.
[3]毛宏志,李干佐,徐桂英,等.天然混合羧酸(盐)复合驱油体系静态吸附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1997(2):9-11.
[4]朱步瑶,顾惕人.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理论[J].化学通报,1990(9):1-8.
[5]杨承志.化学驱油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40-47.
[6]刘伟成,刘昌其.表面活性剂损耗的动态数学模型[J].石油学报,1996,17(1):108-114.
[7]毛培坤.合成洗涤剂工业分析[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6-11.
[8]朱步瑶,赵振国.界面化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9]侯吉瑞,康万利,吴文祥,等.石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静吸附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14(1):45-46.
[10]王业飞,张丁涌,乐小明,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规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3):60-61.
[11]单存龙,宗丽平,徐艳姝,等.烷基苯磺酸盐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特征研究[J].中外能源,2006,11(5):45-47.
[12]姚同玉,赵福麟.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18(1):36-38.
[13]康万里,董喜贵.三次采油化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14]杨勇,王海峰,张国印,等.一种超低浓度表面活性剂体系在砂岩和石灰岩类油藏驱油中的应用[J].国外油田工程,2003,19(10):6-9.
[15]苑慧莹,李川,单存龙,等.碱对烷基苯磺酸盐吸附损失的影响研究[J].油田化学,2007,24(3):253-254.
[16]屈撑囤.醇对热采添加剂在石英砂表面吸附的影响[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0(1):37-38.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