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艳;李洪生;刘大猛;周生友;董文龙;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马艳;李洪生;刘大猛;周生友;董文龙;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密闭取心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动态资料测试等方法,根据平面、纵向上和层内分布对双河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Ⅳ5-11层系目前剩余油进行三维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含水率大于90%的区域内,在局部构造高点、低渗透部位及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油及可动油饱和度较高,非主流线剩余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纵向上采出程度差异大,主力小层采出程度高,但剩余储量相对较多,非主力小层采出程度不均匀,剩余储量相对较少;层内剩余油集中在厚油层及正韵律油层顶部及低渗透层段,取心井试油结果与研究结果一致.
关键词(KeyWords):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程度;油藏;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双河油田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马艳;李洪生;刘大猛;周生友;董文龙;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J].石油学报,2007,28(2):73-78.
[2]郭平,冉新权,徐艳梅,等.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8-12.
[3]冯明生,别爱芳,方宏长.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探讨[J].世界石油工业,2000,7(7):40-43.
[4]赵筱艳,杜春龙,任战利,等.应用地质——动态分析法预测剩余油分布[J].西北大学学报,2008,38(4):622-628.
[5]贾爱林,郭建林,何东博,等.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691-695.
[6]徐冬燕,唐庆梅.应用井壁取心热解分析资料计算剩余油饱和度[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6):103-106.
[7]文政,赖强,魏国章,等.应用密闭取心分析资料求取饱和度参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5):17-19.
[8]刘丽.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密闭取心井油水饱和度校正[J].石油钻采工艺,2009,31(2):82-85.
[9]徐进成,姜建伟,刘峥君,等.双河油田江河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5):53-56.
[10]盖玉国.喇嘛甸油田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水平井挖潜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1):109-111.
[11]王德喜,张建军,高志刚,等.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工艺[J].石油学报,2007,28(1):98-100.
[12]陈程,贾爱林,孙义梅,等.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0,21(5):99-102.
[13]杨勇.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1):100-103.
[14]张雁,冯殿辉,林虎哲,等.不同河道砂体内夹层个数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3):108-110.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