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雷;卢双舫;张学娟;王海涛;何欣;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张雷;卢双舫;张学娟;王海涛;何欣;
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通过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重矿物组合特征和ZTR指数变化特征研究,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泉头组三、四段的物源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六大沉积体系,即北部沉积体系、拜泉—明水沉积体系、西部英台沉积体系、西南保康沉积体系、南部怀德沉积体系和东部沉积体系,并对每个沉积体系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厘定.
关键词(KeyWords):大庆长垣及以东;泉头组;沉积体系;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ZTR指数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4-0345)
作者(Author):张雷;卢双舫;张学娟;王海涛;何欣;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松辽盆地泉头组沉积特征初步研究》,曹文富,1982年.
[1]赵利华,云金表,方德庆,等.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沉降史及波动旋回性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4):99-101.
[2]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上):大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3]马锋,刘立,闫华.统计分析在松辽盆地西部地层母岩类型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地质,2003,22(4):331-338.
[4]高兴友,许小勇,李颖,等.大庆油田长春岭背斜带扶余油层沉积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252-254.
[5]马明侠,马金龙.松辽盆地两江地区沉积体系分布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19(3):4-6.
[6]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21(3):409-415.
[7]孙小霞,李勇,丘东洲,等.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区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3):61-66.
[8]赵俊兴,吕强,李凤杰,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时期物源状况分析[J].沉积学报,2008,26(4):610-615.
[9]张元,郭翔,刘宏彦,等.三塘湖盆地马朗地区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J].中外能源,2007,12(4):48-51.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