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科;张研;方杰;王君;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李文科;张研;方杰;王君;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利用全区地震和钻井资料,对贝尔凹陷断裂形成及演化历史进行分析.认为贝尔凹陷发育2期断裂系统,即早期断裂系统和中晚期断裂系统,并形成4种断裂类型,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晚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晚张扭长期继承性发育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发育断裂,其中后2种断裂类型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及油气藏的分布范围,与油气关系最为密切.综合研究各期断裂与油气分布关系,发现贝尔凹陷油气受断裂分割在平面上呈带分布,主要发育5个断裂聚油带,即贝西北斜坡断裂聚油带、霍多莫尔断裂聚油带、苏德尔特断裂聚油带、呼和诺仁断裂聚油带和巴彦塔拉断裂聚油带,围绕断裂聚油带勘探是贝尔凹陷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关键词(KeyWords):贝尔凹陷;断裂系统;断裂类型;油气分布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097)
作者(Author):李文科;张研;方杰;王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吉光.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11(1):14-20.
[2]冯志强,任延广,张晓东,等.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下步勘探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4,9(4):19-22.
[3]刘振彪,陈守田,张财,等.贝尔凹陷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增刊):109-112.
[4]赵利华,常井慧,付晓飞,等.贝尔凹陷断裂形成演化及对潜山和含油性的控制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4):1-5.
[5]李建民,王树海.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运聚机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3):1-4.
[6]付广,康德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65-169.
[7]付广,黄劲松,康德江,等.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研究—以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为例[J].石油物探,2006,45(5):165-169.
[8]张云峰,白海丰,李晓明,等.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古地貌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5):108-110.
[9]张云峰,王国强,白海丰,等.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古成岩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5):111-114.
[10]赵刚,张群,王兴亚,等.贝尔凹陷南二段油成藏的地质条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4):9-12.
[11]沈华,李春柏,陈发景,等.伸展断陷盆地的演化特征——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J].现代地质,2005,19(2):287-294.
[12]雷燕平,林畅松,刘景彦,等.贝尔凹陷下白垩统构造对沉积充填和砂体分布的控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4):25-29.
[13]孙永河,万军,付晓飞,等.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的控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316-322.
[14]刘树根,赵锡奎,罗志立,等.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拉张史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2,19(1):34-41.
[15]宋建国,窦立荣.中国东部中生代盆地分析和含油气系统[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1):55-61.
[16]柳行军,刘志宏,冯永玖,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变形序列[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2):215-220.
[17]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大庆吉林油田(上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627-740.
[18]侯艳平,朱德丰,任延广,等.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32(3):300-307.
[19]吴亚东,沈华,张云绵.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反转构造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5):26-29.
[20]李明刚,庞雄奇,马中振,等.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5):1-4.
[21]罗群,姜振学,庞雄奇,等.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34-47.
[22]付晓飞,胡春明,李景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演化及含油气性[J].石油学报,2008,29(3):356-362.
[23]霍秋立,汪振英,李敏,等.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3):377-383.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