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永超;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薛永超;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Abstract):
由于夹层成因的复杂性,目前夹层研究尚没有统一模式,提出从夹层面积、夹层厚度、夹层渗透率、夹层泥质质量分数等参数,将夹层定量评价为无夹层模式、渗滤型夹层模式、小范围不渗透夹层模式和大范围不渗透夹层模式.无夹层底水锥进快,油井寿命短,远离井筒周围富集大量剩余油,这可以通过老井侧钻提高动用程度;渗滤型夹层将底水驱转化为次生边水驱和次生底水驱,开发效果较好,剩余油较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将底水驱转化为次生边水驱,极易在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这种剩余油可作为后期挖潜的一个方向;大范围不渗透夹层完全抑制底水锥进,油井基本属衰竭开发,夹层上下邻层可形成大量剩余油分布,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重点对象.
关键词(KeyWords):底水锥进;夹层;剩余油;次生底水驱;次生边水驱;砂岩油藏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24-04-003)
作者(Author):薛永超;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昌民,尹太举,张尚锋,等.泥质隔层的层次分析[J].石油学报,2004,25(3):48-52.
[2]周伟东.复合正韵律厚油层水平井生产动态的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6):60-63.
[3]喻高明,凌建军,蒋明煊,等.砂岩底水油藏开采机理及开发策略[J].石油学报,1997,18(2):61-65.
[4]耿站立,姜汉桥,陈民锋,等.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定量化表征新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6):100-103.
[5]马艳,李洪生,刘大猛,等.双河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34(1):51-55.
[6]Sean B,Henrik O.Teminal fans-a review with reference to devonian examples[J].Sedi mentary Geology,1993(85):339-374.
[7]郭宝玉.巨厚底水油藏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4,11(4):46-49.
[8]盖玉国.喇嘛甸油田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水平井挖潜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1):109-111.
[9]隋新光,赵敏娇,渠永宏,等.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6):60-63.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