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阿男;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刘阿男;
1: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Abstract):
为了研究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油气富集的差异性,分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条件、运移动力、运移距离和层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大庆长垣东部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主要向下伏扶杨油层运移,而大庆长垣西部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除了向下伏扶杨油层中运移外,还可以向上覆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中运移,即大庆长垣东部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油气的条件好于西部的.嫩江组沉积末期大庆长垣东部青一段源岩的古超压值明显大于西部的,即大庆长垣东部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动力明显大于西部的,致使大庆长垣东部青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明显大于西部的,向下"倒灌"运移层位也明显多于西部的.正是这3个条件的差异性造成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油气的运聚条件明显优于西部的,东部油气的富集数量明显多于西部的.
关键词(KeyWords):大庆长垣;扶杨油层;运移条件;“倒灌”运移;油气富集差异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01CB209104)
作者(Author):刘阿男;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霍秋立,冯子辉,付丽.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运移方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3):25-27.
[2]蔡希源,陈章明,王玉华,等.松辽盆地两江地区石油地质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17-141.
[3]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等.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25-130.
[4]迟元林,萧德铭,殷进垠.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00,74(4):371-377.
[5]付广,张云峰,杜春国.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22-24.
[6]林景晔,张革,杨庆杰,等.大庆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勘探潜力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3):16-18.
[7]付广,付晓飞,刘安英.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深层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1,12(3):34-38.
[8]付广,杨勉.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天然气成藏差异[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3):16-17.
[9]付广,孙克智,宋国徽.大庆长垣东西两侧青一段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的差异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5):1-4.
[10]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气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11]孟庆武,蔡希源,李悌.汪家屯-升平地区深层超压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6):3-5.
[12]付广,王兴涛,方纯昌.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研究欠压实浓度盖层抑制浓度封闭作用形成时期及其意义[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3):279-284.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