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焦艳丽;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焦艳丽;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2: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Abstract):
为分析二类油层储层的沉积特征并有效地开发利用,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河流精细沉积学理论为依据,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兼顾"遵原保单"的原则,采用井井对比、平面井网对比、成因移界对比方法,搭建单期河流短期层序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识别2种亚相和11种微相,精细刻划萨Ⅱ、萨Ⅲ组28个沉积单元单砂体,建立4种类型河道砂沉积模式.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建立储层平面及垂向储层非均质模式,级次为复合河道—单砂体—侧积体.在微相级单砂体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可较好地预测、分析剩余油类型、富集部位,识别7种剩余油类型,并预测时间单元、单砂体、部位等.
关键词(KeyWords):二类油层;层序地层学;地层格架;沉积微相;沉积模式;相控非均质性;剩余油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21010)
作者(Author):焦艳丽;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晓光,李长出,蔡希源,等.松辽大型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集层结构模型[J].沉积学报,1999,17(4):572-576.
[2]李阳,王端平,刘建民.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32):91-95.
[3]邹才能,池英柳,李明,等.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油气勘探工业化应用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4]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集层精细描述方法[J].沉积学报,2000,21(4):109-113.
[5]赵翰卿.储集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5):74-77.
[6]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储集层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描述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5):77.
[7]何宇航,于开春.分流平原相复合砂体单一河道识别及效果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2):17-19.
[8]王月莲,宋新民.按流动单元建立测井储集解释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3):53-55.
[9]马世忠,王一博,崔义,等.油气区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20(10):30-35.
[10]王继平.新民油田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5.
[11]葛政俊.民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剩余油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6.
[12]纪玉峰.新民油田东垒区块泉头组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