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广;郎微;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付广;郎微;
1: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摘要(Abstract):
分析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表明源岩供气能力、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和盖层封气能力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3个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气藏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我国31个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表明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以好等级为主,其次为中等.我国31个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与其天然气储量丰度为正比关系,即随着气藏形成主控因素综合定量评价增加,其天然气储量丰度增大.要形成高储量丰度及中等储量丰度的大中型气田,气藏形成主控因素的综合评价应为好等级及中等级.
关键词(KeyWords):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综合评价;供气能力;输导能力;封气能力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9D-5006-01-05)
作者(Author):付广;郎微;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郝石生,黄志龙,高耀斌.轻烃扩散系数研究及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原理[J].石油学报,1991,12(3):17-24.
[2]郝石生,柳广弟,黄志龙,等.天然气资源评价的运聚动平衡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3):16-21.
[3]卢双舫,付广,王朋岩.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戴金星,邹才能,陶士振,等.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4):473-483.
[5]钱凯,王明明,魏伟.中国陆相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富集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3):171-175.
[6]赵文智,汪泽成,王兆云,等.中国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意义[J].地学前缘,2005,12(4):499-506.
[7]马永生.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J].石油学报,2007,28(2):9-14.
[8]王涛.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9]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等.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J].沉积学报,2005,23(4):709-718.
[10]王庭斌.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进展与勘探战略[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1):1-7.
[11]李剑.中国重点含油气盆地气源岩特征与资源丰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12]付广.泥岩盖层的超压封闭演化特征及封气有效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5):7-9.
[13]高宁,赵玉珍,韩冰,等.不同类型盆地高储量丰度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储集条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3):5-8.
[14]戴金星,陈践发,钟宁宁,等.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15]戴金星,王庭斌,宋岩,等.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84-197.
[16]戴金星,夏新宇,卫延召.中国天然气资源及前景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1):1-8.
[17]康竹林,傅诚德,崔淑芬,等.中国大中型气田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8]柳广弟,李剑,李景明,等.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1):1-7.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