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舒杰;徐大光;康冶;陈鹏;吴翠莲;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于舒杰;徐大光;康冶;陈鹏;吴翠莲;
1: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武警黄金第一总队工程科
摘要(Abstract):
利用运移输导通道空间组合关系及其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研究断陷盆地内主要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分布关系,得到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存在树枝状、阶梯状和T型状3种输导体系.树枝状输导体系是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阶梯状输导体系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T型状输导体系是陡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树枝状输导体系控制着中央背斜带上断块、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和岩性等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分布于整个背斜带和多层位叠置分布.阶梯状输导体系控制着缓坡带断块、构造岩性、岩性、潜山和地层不整合等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呈大面积分布,由内带至外带油气分布层位减少.T型状输导体系控制着陡坡带断层遮挡、断层—岩性油藏的形成,油气藏呈大面积多层平行分布.
关键词(KeyWords):断陷盆地;油气运移;输导体系;陡坡带;缓坡带;中央背斜带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01CB209104)
作者(Author):于舒杰;徐大光;康冶;陈鹏;吴翠莲;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付广,杨勉.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08-411.
[2]佟卉.油气输导通道的内部结构和输导机制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2):23-26.
[3]刘华,蒋有录,杨万芹,等.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的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39-43.
[4]傅广.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及成藏的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29(3):1-3.
[5]付广,薛永超,付晓飞.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24-26.
[6]张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3-135.
[7]刘华,蒋有录,陈涛.东营凹陷辛东地区有效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16-17.
[8]于有,魏微,郭淑梅.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运聚机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3):1-3.
[9]尹微,樊太亮,曾清波.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输导体系类型及油气成藏[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40-344.
[10]王克,查明,吴孔友,等.烃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研究:以济阳拗陷临南洼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129-133.
[11]付广,孟庆芬.徐家围子地区深层运移输导系统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2):28-30.
[12]杨淑宏.断裂输导通道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29(2):43-44.
[13]罗文生,张善文,王永诗,等.渤南洼陷古近系-新近系断层活动与油气成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3):42-45,121.
[14]王德海,郭峰,任国选等.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35-339.
[15]宋胜浩.从断裂内部结构剖析油气沿断层运移规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3):17-20.
[16]牟中海,何琰,唐勇,等.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石油学报,2005,26(3):16-20.
[17]查明,张一伟,邱楠生.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18]付广,陈章明.松辽盆地两江地区油成藏模式及其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19-22.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