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广胜;张立含;佟奎;姜子杰;史彦尧; 时间:2009-01-01 点击数:
周广胜;张立含;佟奎;姜子杰;史彦尧;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2: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3:大庆油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装公司
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在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油成藏主控因素、时期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主要有顶部基岩风化壳油藏和内部油藏,内部油藏又可分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油成藏主要受源岩供油及其充足程度、连接源岩和基岩潜山圈闭的输导通道和裂缝储集空间的控制,油成藏时期主要为伊敏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洼槽中南屯组源岩生成的油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基岩潜山顶部基岩风化壳圈闭中聚集成藏模式,另一种为洼槽中南屯组源岩生成的油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沿源断裂垂向运移至基岩潜山的内部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模式.
关键词(KeyWords):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成藏时期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220002)
作者(Author):周广胜;张立含;佟奎;姜子杰;史彦尧;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项华,周心怀,魏刚,等.渤海海域锦州25-1南基岩古潜山油气成藏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5):32-35.
[2]王力,金强,万丛礼,等.渤深6潜山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条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1-5.
[3]黄婕,于仁江,孙景民,等.长洋淀潜山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J].资源与产业,2008,10(3):118-121.
[4]车京虎,林承焰.车西地区潜山油气成藏优势运移路径[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6):35-38.
[5]付广,王国民,王有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垂直裂缝垂向封闭性演化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5):913-918.
[6]李群,巩恩普,郭建华,等.江汉盆地通海口潜山带油气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3):56-58.
[7]高先志,陈振岩,邹志文,等.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高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成藏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6):6-9.
[8]何君,韩剑发,潘文庆.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机理[J].石油学报,2007,28(2):44-48.
[9]周祖翼,陈振岩,陈永成,等.内幕向斜型潜山确定及油气成藏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4):1-7.
[10]成永生,陈松岭.南堡凹陷周边地区古生界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3):590-595.
[11]郑亚斌,肖毓祥,龚幸林,等.千米桥潜山油气储集成藏模式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6);848-853.
[12]付广,王有功,黄劲松.倾斜裂缝垂向封闭性演化特征研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为例[J].地质科学,2008,43(1):23-33.
[13]李恩重,段心建,付代国,等.焉耆盆地种马场北断裂带基岩潜山成藏条件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1):41-44.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