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百泉;沈忠山;王龙;吴华;段银鹿; 时间:2009-01-01 点击数:
闫百泉;沈忠山;王龙;吴华;段银鹿;
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
3:辽河油田特油公司
4: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事业部
摘要(Abstract):
以杏6区块为研究区,在研究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动态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技术,从沉积学角度,系统论证该层的两分性,即该层为2个河流期沉积复合体.系统分析复合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特征,每期河道砂体内都具有各自的垂向水淹特征,即总体上底部高水淹,向上水淹程度逐渐变弱至未水淹.为该区的单砂体建筑结构研究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KeyWord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剩余油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973”攻关项目(2001CB20914);;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基金(YJSCX2007-0146HLJ);;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风险创新基金项目(油科函字(2004)32-KF3)
作者(Author):闫百泉;沈忠山;王龙;吴华;段银鹿;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晓光,于洪文,田东辉,等.高含水后期油田细分单砂层的地质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1993,14(4):345-349.
[2]Miall A D.The geology of fluvial deposits[M].NewYork: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1996.
[3]Miall A D.Reservoir heterogeneities in fluvial sandstone:lessons from outcrop studies[J].AAPG,1988,72(6):682-697.
[4]马世忠,吕桂友,闫百泉,等.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J].地学前缘,2008,14(1):57-64.
[5]王平在,王俊玲.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03,21(2):228-233.
[6]闫百泉,马世忠,王龙,等.单砂体内部流动单元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6):11-13.
[7]闫百泉,马世忠,王龙,等.曲流点坝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物理模拟[J].地学前缘,2008,14(1):65-70.
[8]陈程,贾爱林,孙义梅.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剩余油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0,21(5):99-103.
[9]刘建民,徐守余.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3,24(1):152-158.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