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也;王伟锋;李宝刚;王斌; 时间:2009-01-01 点击数:
辛也;王伟锋;李宝刚;王斌;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Abstract):
根据乌夏断裂带的构造与沉积演化、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油源分析、油气藏类型分布和生、储、盖组合特征与匹配关系,将乌夏断裂带二叠系油气成藏组合分为源内成藏组合(下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源外成藏组合(上部成藏组合),并根据层位、储盖组合和圈闭特征分为10类次级油气成藏组合,各油气成藏组合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构造演化和沉积中心不断发生迁移造成的生、储、盖层发育差异,控制着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的发育及分布,指出源内油气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夏子街背斜区及乌尔禾断褶带下盘斜坡区,源外油气成藏组合则在夏子街双断展背斜带前部和乌尔禾断褶带沿一级断裂发育.
关键词(KeyWords):乌夏断裂带;二叠系;油气成藏组合;分布规律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202302);;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2008D-5006-01-06)
作者(Author):辛也;王伟锋;李宝刚;王斌;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义杰,齐雪峰,程显胜,等.准噶尔盆地晚石炭世和二叠系沉积环境[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4):673-675.
[2]陶国亮,胡文瑄,曹剑,等.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混源油油源组成与聚集特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1):42-49.
[3]陶国亮,胡文瑄,张义杰,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西向横断裂与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6,27(7):23-28.
[4]王绪龙,康素芳.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油田油源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12(6):6-8.
[5]赵文智,胡素云.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海相油气地质,2002,8(4):98-103.
[6]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等.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J].石油学报,2001,22(1):6-13.
[7]冯建伟,戴俊生,葛盛权.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油气聚集[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3):23-29.
[8]谭开俊,张帆,赵应成,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分段性对比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3):1-6.
[9]蔚远江,何登发,雷振宇,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J].地质学报,2004,78(5):612-625.
[10]刘喜顺,郭建华,翟建华,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火山岩孔隙特征及演化[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10):565-568.
[11]门相勇,赵文智,胡素云,等.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烃类侵位对深部储集层物性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2):208-224.
[12]赵玉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沉积岩相模式[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5):397-401.
[13]宋国奇.含油气盆地成藏组合体理论初步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5):4-8.
[14]王惠民,吴华,靳涛,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富集规律[J].新疆地质,2005,23(3):278-282.
[15]石昕,张立平,何登发,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60-463.
[16]吴孔友,查明,王绪龙,等.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J].地质论评,2007,23(1):75-82.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