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文平;曲瑛新;姜得英;王宁; 时间:2009-01-01 点击数:
熊文平;曲瑛新;姜得英;王宁;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
摘要(Abstract):
针对非均质低渗透油藏压裂时机难以确定的实际,应用渗流力学原理,提出同一注采井网存在建立有效驱替系统的临界渗透率概念,建立储层临界渗透率求解模型,包括低于临界渗透率储层压裂的最小裂缝半长计算模型,以及高于临界渗透率储层有效驱替系统时间和见水时间模型;基于测井曲线反映储层特征参数变量,建立压裂时机优选图版.结果表明:对低于临界渗透率的储层,应采取不同缝长压裂投产,从而建立有效的驱替体系;对高于临界渗透率的储层,合理的压裂时机应大于储层建立有效驱动系统的时间,且不超过水驱前缘达到裂缝半长时间.敖南油田注水开发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可靠性.
关键词(KeyWords):低渗透油藏;压裂时机;临界渗透率;有效驱替系统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熊文平;曲瑛新;姜得英;王宁;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闫洪林,侯峰,张国彬,等.大庆油田水平缝重复压裂改造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6):71-73.
[2]于凤林,刘敏,侯继波,等.高含水后期油井重复压裂选井选层方法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4):47-48.
[3]翁定为,李阳,于永波,等.提高新站油田重复压裂效果技术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6):776-778.
[4]杨克文,万晓龙.超低渗油藏超前注水区油井压裂时机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49-52.
[5]李忠兴,韩洪宝,程林松,等.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新的求解方法及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107-109.
[6]张建国,雷光伦.油气层渗流力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7]袁士义,宋新民.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8]戴强,段永刚,陈伟,等.低渗透气藏渗流研究现状[J].特种油气藏,2007,14(1):11-14.
[9]计秉玉,战剑飞.油井见效时间和见水时间计算公式[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5):24-26.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