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小红;吕修祥;周心怀;李建平;加东辉; 时间:2009-01-01 点击数:
吴小红;吕修祥;周心怀;李建平;加东辉;
1: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中国海洋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
摘要(Abstract):
渤海海域明下段浅水三角洲砂体在渤中、渤南地区广泛发育.以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为例,从构造演化、微体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分析BZ34油区存在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地质依据.分析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知:浅水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新构造运动形成和改造了晚期圈闭,并决定了圈闭的最终定型,圈闭的形成与浅水三角洲储层形成时期一致;新近纪以来凹陷主力源岩生烃峰期与新构造运动同步耦合,晚期走滑伴生断层沟通了烃源,并且是研究区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这促成了BZ34区油气的晚期成藏.
关键词(KeyWords):BZ34油区;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新构造运动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中海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SC06TJ—TQL—004)
作者(Author):吴小红;吕修祥;周心怀;李建平;加东辉;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何仕斌,李丽霞,李建红.渤中拗陷及其邻区第三系沉积特征和油气勘探潜力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15(1):61-71.
[2]徐长贵,姜培海,武法东,等.渤中拗陷上第三系三角洲的发现、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学报,2002,20(4):588-594.
[3]加东辉,杨香华,吴小红,等.中等井网密度控制下的浅水三角洲相隔夹层研究-以渤中25-1南油田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2):19-22.
[4]代黎明,李建平,周心怀,等.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4):75-81.
[5]邱中建,龚再升.中国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1999.
[6]郝芳,蔡东升,周华耀,等.渤中拗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5):518-525.
[7]姜在兴.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8]龚再升.中国近海盆地晚期断裂活动和油气成藏[J].中国石油勘探,2004,9(2):12-19.
[9]田立新,余宏忠,周心怀,等.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J].新疆石油地质,2009,30(3):319-321.
[10]张功成.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2):93-99.
[11]龚再升,王国纯.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1,22(2):1-7.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