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雁;冯殿辉;林虎哲;谷洪德;宋长河; 时间:2008-01-01 点击数:
张雁;冯殿辉;林虎哲;谷洪德;宋长河;
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3:吉林油田分公司英台采油厂
4:吉林油田分公司英台采油厂
摘要(Abstract):
河流相储层在我国储层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由于其内部复杂的建筑结构,严重的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越来越大,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利用测井曲线对储层内分布的薄夹层进行了识别,分析了不同类型河道储层内部夹层个数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对于水平产状的夹层,夹层个数的增多有利于水驱更均匀,而对于倾斜产状的侧积泥质夹层,由于剩余油主要产于上部封闭、下部开放的角隅处,夹层个数对水驱效果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KeyWords):河道砂体;夹层个数;剩余油分布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张雁;冯殿辉;林虎哲;谷洪德;宋长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世忠,葛政俊,王继平,等.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及流动单元划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2):9-12.
[2]闫百泉,马世忠,王龙,等.单砂体内部流动单元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6):11-13.
[3]束青林.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3):100-103.
[4]张吉,张烈辉,胡书勇.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J].测井技术,2003,27(3):221-224.
[5]SHANLEY K W.River response to base level change;I mplication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y[J].Journal of Geology,1993,101(3):279-294.
[6]王志章,蔡毅,杨蕾.开发中后期油藏参数变化规律及变化机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80-83.
[7]王志章,石占中.现代油藏描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97-200.
[8]李洁,隋新光,邵振波.大庆油田葡一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2):26-28.
[9]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226-230.
[10]束清林.河道砂侧积体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2):45-48.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