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波; 时间:2008-01-01 点击数:
石波;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
摘要(Abstract):
乌尔逊凹陷断裂主要在兴安岭群-南屯组沉积时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沉积早期、伊敏组沉积晚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活动.利用断裂走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之间夹角大小,对乌尔逊凹陷不同构造活动时期断裂输导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到在兴安岭群-南屯组沉积早期和伊敏组沉积晚期2个时期断裂输导能力相对较强,而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沉积时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断裂输导能力相对较弱.乌尔逊凹陷目前已获得的工业油流井均分布在断裂附近,这些断裂在主要油气运聚时期——伊敏组沉积晚期主要为较强和强的输导能力,为南一段源岩生成排出油气向储集层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这是乌尔逊凹陷油气藏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KeyWords):乌尔逊凹陷;构造活动时期;断裂;输导能力;评价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资助项目(2001CB209104)
作者(Author):石波;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付广,于丹.苏仁诺尔断裂垂向封闭时空分布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石油学报,2005,26(6):40-45.
[2]付广,刘洪霞,段海凤.断裂不同输导通道封闭机理及其研究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404-408.
[3]李亚辉,刘泽容,陈利.断裂封闭演化史研究及其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1998,22(3):15-18.
[4]柳广弟,吴孔友,查明.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16-22.
[5]杜春国,郝芳,邹华耀,等.断裂输导体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51-55.
[6]万天丰,王明明,殷秀兰,等.渤海湾地区不同方向断裂带的封闭性[J].现代地质,2004,18(2):157-162.
[7]侯启军,冯子辉,霍秋立.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J].地球科学,2004,29(4):397-403.
[8]付晓飞,吕延防,付广,等.逆掩断裂垂向封闭性定量模拟实验及评价方法[J].地质科学,2004,39(2):223-233.
[9]付广,吕延防.祝彦贺.断裂垂向封油气性综合定量评价探讨及应用[J].地质科学,2005,40(4):476-485.
[10]高君,吕延防,田庆丰.断裂带内部结构与油气运移及封闭[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2):4-7.
[11]宋胜浩.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剖析油气沿断层运移规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3):17-20.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