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百泉;马世忠;王龙;樊立新;王桂华; 时间:2007-01-01 点击数:
闫百泉;马世忠;王龙;樊立新;王桂华;
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3: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4: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事业部
摘要(Abstract):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选择渗流因数、存储因数,对成因单砂体内部4级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并划分成4个级别.A(最好),B(好)类流动单元主要是河道主体成因控制的高效渗流场,C(中等),D(差)类流动单元主要是河道边部、废弃河道等微相控制的低效渗流场;A,B类流动单元储层具有较好的储存能力和高效的采出程度,C,D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容易富集部位.理论和实际研究表明,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是地下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对剩余油形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KeyWords):流动单元;单砂体;建筑结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国家“973”攻关项目(2001CB20914);;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基金(YJSCX2007-0146HLJ);;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风险创新基金项目(油科函字(2004)32-KF3)
作者(Author):闫百泉;马世忠;王龙;樊立新;王桂华;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吉余.流动单元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303-304.
[2]MIALL A D.Architecture-element analysis:a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J].Earth Science Review,1985,22(4):261-308.
[3]马世忠.松辽盆地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构型及非均质模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3.
[4]马世忠,杨清彦.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J].沉积学报,2000,18(2):241-247.
[5]马世忠,葛政俊,王继平,等.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及流动单元划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2):9-12.
[6]尹太举,张昌民,王寿平,等.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J].石油学报,2005,26(5):86-89.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