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

作者: 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付林圃1  王喜鑫1,2  麻书玮3  李少华1  薛  婷3  李强强1  严  睿3  杨秦川3

1.长江大学南方复杂页岩油气地质与开发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合水南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沉积、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水南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47%,渗透率平均为0.74×10-3μm2,属于典型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喉半径集中分布在0.02~200.00μm之间,孔隙形态主要为板状平行狭缝孔和半封闭楔形孔;孔隙结构受沉积、成岩作用演化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奠定页岩油储层的物质基础,沉积物粒度细,杂基体积分数高,原始孔渗低;储层在强压实阶段损失大量的粒间孔隙,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储层物性;后期溶蚀作用的改造促使优势储层形成。砂质碎屑流砂体受胶结作用减孔大,浊流砂体受压实作用减孔大。砂质碎屑流砂体经历中等压实、强胶结及中等溶蚀,是研究区优势储层的主要成因。该结果对夹层型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陆相湖盆;夹层型页岩油;孔隙结构;砂质碎屑流;优势储层;长7段;合水南地区;

基金资助: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21DQ02-0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2172); 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21227);

  • 专辑: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

  • 专题: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 分类号:

    P618.13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