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荣;刘朋远;何成山;宋晓伟; 时间:2011-01-01 点击数:
赵荣;刘朋远;何成山;宋晓伟;
1: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大港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
3:大庆钻探工程公司
摘要(Abstract):
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调整开发方案、提高剩余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储层沉积学原理,利用测井、钻井资料对研究区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研究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扶杨油层在层内、层间和平面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其中扶Ⅲ油层组非均质性最弱,杨Ⅰ油层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扶杨油层的非均质程度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
关键词(KeyWords):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隔层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9D-5006-01-05)
作者(Author):赵荣;刘朋远;何成山;宋晓伟;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71-73.
[2]陈克勇,张哨楠,胡永章,等.塔巴庙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34(3):273-276.
[3]单敬福,纪友亮,张海玲,等.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6,29(2):136-143.
[4]单敬福,纪友亮.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4):95-100.
[5]高云霞,董孝华.长庆气田榆林地区山_2~3储层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划分[J].新疆地质,2003,21(2):199-201.
[6]李军辉,柳成志,卢双舫,等.复杂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辽河油田沈84—安12块Es33段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2008,38(5):757-764.
[7]于翠玲,林承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4):15-18.
[8]周永炳.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成岩作用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1):5-9.
[9]张大为,曾昭英,孙刚.夹层垂向渗透率对低渗透油层含油饱和度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24(01):22-24.
[10]尹燕义,王国娟.辽河冷家油田S_(1+2)段储层非均质性灰色理论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20(1):38-41.
[11]刘玉洁,王永兴.茂兴地区扶-杨油层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孔隙演化模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4,18(4):19-22.
[12]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基准面旋回控制下储层非均质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4):23-26.
[13]梁正中,夏斌.惠民凹陷临盘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240-244.
[14]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0,21(4):109-113.
[15]李胜利,于兴河,姜平,等.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划分的影响[J].地学前缘,2010,17(4):160-166.
[16]于兴河,李胜利.崖城气田储层沉积学及非均质性研究[R].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17]肖娟.永乐油田葡47区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206-207.
[18]付国民,周丽梅,刘蕊,等.塔河三叠系下油组河流相储层夹层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31(3):260-264.
[19]刘斌,何勇明,段新国,等.宝浪油田储层夹隔层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25-28.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