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仕贵;毕研斌;石红萍;李景发; 时间:2011-01-01 点击数:
董仕贵;毕研斌;石红萍;李景发;
1:大庆职业学院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
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勘探研究中心
3:大庆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部
摘要(Abstract):
利用储层流动带指标,采用概率统计法对大庆油田北三区东部西块葡萄花油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以不同岩石物理相的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为指导,分析目的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为主的水上分流平原相,平面上已大片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二线受效、废弃河道遮挡所造成的厚油层中上部低、未水淹型油层部位,是三次采油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以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为特征的沉积单元中,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主要分布在二线受效和注采关系不完善形成的河道砂体中上部低、未水淹层段中,是三次加密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河间砂和席状砂体油层水驱油效率较低,存在零散分布的剩余油,通过井网加密和综合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进一步提高这类油层的动用程度和开发效果.
关键词(KeyWords):河流三角洲;高含水期;岩石物理相;含油饱和度;剩余油分布;大庆油田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JG06061-02)
作者(Author):董仕贵;毕研斌;石红萍;李景发;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2):46-50.
[2]刘吉余,马志欣,吕靖.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3):61-63.
[3]刘吉余,王磊,吕靖,等.萨尔图油田北二东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4):1-3.
[4]马利民,齐玉柱,高尔双.北三区主力油层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1):22-26.
[5]柳成志,吕延防,姜道华,等.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PI油层组精细地质与剩余油分布[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4):7-11.
[6]张绍臣,李臣,贾培宜,等.萨南油田南二区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及剩余油挖潜[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4):27-30.
[7]任刚,姜振海.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北二西葡一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35(2):73-77.
[8]薛永超.底水砂岩油藏夹层模式对剩余油控制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34(3):69-72.
[9]马艳,李洪生,刘大猛,等.双河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34(1):51-55.
[10]盖玉国.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潜力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1):108-111.
[11]于晓明,许丽华,杨为华.一种水驱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预测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31(3):41-44.
[12]吴家文,王家春,刘剑,等.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层注水方案优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4):12-15.
[13]于开春,张世峰,张文志.相控条件下剩余油的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4):27-29.
[14]张雁,姜烨,张静.萨南西部萨、葡非主力油层剩余油的分布[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2):12-14.
[15]姚光庆,赵彦超,张森龙.新民油田低渗细粒储集砂岩岩石物理相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20(3):355-360.
[16]谭成仟,王敏杰,段爱英,等.孤岛油田渤21断块砂岩油藏岩石物理相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测井技术,2002,26(2):127-130.
[17]吕晓光,闫伟林,杨根锁.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16(3):18-21.
[18]魏斌,陈建文,郑浚茂,等.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J].地学前缘,2000,7(4):403-409.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