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宇;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刘宇;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摘要(Abstract):
地层流体的性质及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对薄膜电位有复杂影响,而薄膜电位对泥质砂岩地层激发极化现象有重要影响.选用某油田的一组泥质砂岩岩心,利用薄膜电位测量仪测量在不同矿化度下、不同质量浓度比(1:2,1:4,1:8)含水岩心的薄膜电位,分析相同矿化度不同质量浓度比和不同矿化度相同质量浓度比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泥质砂岩薄膜电位随溶液质量浓度比、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的增大而增大,随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测量相同矿化度的不同含油饱和度的3种不同质量浓度比(1:2,1:4,1:8)的含油岩心薄膜电位,发现泥质砂岩薄膜电位随含油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分析测定的不同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岩心的薄膜电位,未发现薄膜电位与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关键词(KeyWords):泥质砂岩;激发极化;薄膜电位;溶液质量浓度比;溶液矿化度;阳离子交换容量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辽河石油勘探局重点攻关项目(2007GG-06)
作者(Author):刘宇;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梁树昌,张益胜,龙祥忠.激发极化理衰时测量方法及其应用[J].地质装备,2008,9(6):19-22.
[2]曾花秀,陶百江,何三字.岩石激发极化IP和自然电位SP自动测量系统[J].测井技术,1993,17(5):369-373.
[3]Seigel H,Nabighian M,Dattatray S,et al.The early history of the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J].The Leading Edge March,2007:312-319.
[4]童茂松,李莉,姜亦忠,等.泥质砂岩的激发极化谱反演[J].测井技术,2006,30(1):64-66.
[5]赵明,章海宁.两种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应用研究[J].石油学报,2002,23(5):73-82.
[6]丁柱,王伟男.激发极化驰豫时间谱测井仪探测特性理论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术,2009,31(2):158-160.
[7]蒋宇冰.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东营:石油大学(华东),2007:5-14.
[8]范宜仁,刘兵开,赵文杰.岩石激发极化电位的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1997,1(4):241-246.
[9]刘崧.谱激电法[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1-56.
[10]童茂松,李莉,王伟男,等.岩石激发极化驰豫时间谱与孔隙结构、渗透率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3):64-66.
[11]王昌景.激发极化电位(IPR)测井技术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7,11(4):57-66.
[12]周凤鸣,程相志,周灿灿.泥质砂岩薄膜电位与含油性的关系及其在测井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5,29(4):302-304.
[13]张庚骥.电法测井[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3-18.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