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宪弟;马世忠;孙雨;陈雷;赵慧;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付宪弟;马世忠;孙雨;陈雷;赵慧;
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通过去压实校正使地层厚度恢复到沉积时期的厚度,根据地层古厚度计算孤店断层反转前不同时期的生长指数,利用反转率法衡量孤店断层反转过程中不同部位活动的强弱.在研究孤店断层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孤店断层活动对研究区扶余油层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营城组沉积时期孤店断层活动性较强,至泉头组沉积时期其活动性逐渐降低,嫩江组沉积末期孤店断层发生反转.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断层反转活动对嫩江组沉积末期运移并成藏的油气有破坏作用,油气成藏取决于孤店断层的反转强度及孤店断层的侧向封闭性.活动强度小的断层末端受到的破坏程度较小、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好,对油气的保存有积极作用,为井位部署的有利区.
关键词(KeyWords):孤店断层;断层活动性;生长指数;反转率;控藏作用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21010);;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09-080HLJ)
作者(Author):付宪弟;马世忠;孙雨;陈雷;赵慧;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罗笃清,云金表.松辽盆地的正构造反转及其形成机制探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4,18(2):17-21.
[2]刘宝柱,姜呈馥.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8,17(4):10-12.
[3]王莉,杜旭东.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正反转构造特征及演化机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6):21-25.
[4]胡望水,李瑞升,李涛,等.正反转构造动力学成因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4):23-28.
[5]刘新月,常波涛.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53-56.
[6]杨克绳.中国含油气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434-464.
[7]江涛,邱玉超,王立武,等.伊通盆地二号断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及油气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3):411-416.
[8]陈娟,张庆龙,王良书,等.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转换及油气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8,82(8):1027-1035.
[9]王永春.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的形成和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0-36.
[10]吕延防,付广,张云峰,等.断层封闭性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60-141.
[11]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356-360.
[12]王雅春,王胜男.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匹配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控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4):656-661.
[13]李晶,张云峰,王春香,等.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储层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2):8-12.
[14]李明,赵一民.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油气富集区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4):413-418.
[15]陶士振,邹才能,袁选俊.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扶新隆起扶余油层为例[J].中国石油勘探,2006(4):46-53.
[16]闫相宾,金晓辉,李丽娜,等.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活动与烃源岩成烃史分析[J].地质论评,2009,55(2):225-230.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