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和风;周心怀;彭文绪;王德英;牛成民; 时间:2010-01-01 点击数:
孙和风;周心怀;彭文绪;王德英;牛成民;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通过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特征模拟,并结合晚期构造活动、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展布特征,探讨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烃源岩晚期生烃是浅层岩性砂体的成藏基础,岩性圈闭的富集受"构造-断裂-层序"三要素控制,构造背景是长期的油气运移区,构造-断裂相结合决定浅层明下段油气优势通道;断裂-层序控制岩性圈闭的有效性,断裂与砂体类型的耦合关系影响岩性砂体的油气充注能力;层序-构造控制岩性圈闭类型.BZ25-26、BZ28-34、BZ29-35及南部斜坡区是新近系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关键词(KeyWords):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中海石油(中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SC06TJ-TQL-004)
作者(Author):孙和风;周心怀;彭文绪;王德英;牛成民;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257-272.
[2]李丕龙,庞雄奇,陈冬霞,等.济阳拗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机理与模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29(3):143-151.
[3]张善文,王永诗,彭传圣,等.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在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8,29(6):791-796.
[4]杨玉锋.松辽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4):393-399.
[5]孔庆莹,邹华耀,胡艳飞,等.黄河口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2):5-8.
[6]朱伟林,李建平,周心怀,等.渤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大型油气田勘探[J].沉积学报,2008,26(4):575-582.
[7]魏刚,王应斌,邓津辉,等.渤中34北区浅层油气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2005,17(6):372-375.
[8]刘震,赵阳,金博,等.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1-5.
[9]何登发.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特征[J].石油学报,2007,28(2):22-29.
[10]周心怀,牛成民,滕长宇.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4):469-475.
[11]彭文绪,孙和风,张如才,等.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近源晚期优势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4):510-518.
2019 版权所有©东北石油大学 |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 | 邮政编码:163318
信息维护:学报 |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站访问量: